時間:2016-09-14 來源: 作者:您當前的位置:首頁 > 行業動態
炒菜時大蒜變紅色 油中黃曲霉素或超標
黃曲霉素進入公眾的視野。
“黃曲霉素是能夠誘發肝癌的重要致病因素。”重慶醫科大學專家陳于稱,黃曲霉素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見,一般的霉變物質中都會存在,要注意提防。
清洗只能去除80%的毒素
黃曲霉素是什么?陳于從專業的角度進行了解釋。
當糧食未能及時曬干及儲藏不當時,往往容易被黃曲霉或寄生曲霉污染而產生毒素,這類毒素叫黃曲霉素。它也是黃曲霉、寄生曲霉等產生的代謝產物。極易附著于霉變的農作物表面。如花生,玉米,豆類等,一但被毒素污染,去除很難,一般的加溫不會殺死毒素,而清洗只能去除80%的毒素。
黃曲霉素是已知最強的致癌毒素之一,伴隨人們每一次進食,滑玉12在肝臟器官內“積少成多”后,它會向肝細胞發起攻擊,造成肝臟損傷,引發肝硬化,其中部分最終惡化為肝癌。
大蒜對黃曲霉素最敏感
目前檢測黃曲霉素的方法有薄層法、酶聯免疫法、液質聯用法等,這些都需要專業的檢測儀器和試劑,一臺測定儀的價格也要七八千元 。
生活中也有很簡單的檢測方法。
“大蒜對黃曲霉素最敏感,用大蒜就可以鑒別。”陳于表示,要檢測食用油中是否含有黃曲霉素,最簡單方法是在炒菜時,放一顆剝皮的大蒜,如果大蒜變成紅色,就說明食用油中含有大量的黃曲霉素;滑玉12如果大蒜是白色的可以放心使用。
而牛奶中的黃曲霉素就得用專業的檢測儀器檢測了。
鮮玉米也可能含有黃曲霉素
陳于表示,要避免黃曲霉素,發霉的東西不能食用,不過,鮮玉米中也可能含有黃曲霉素。
因為,黃曲霉素的“蹤跡”極為隱蔽。在農作物霉變初期,“霉菌”還未形成青色絨毛時,黃曲霉素隱匿于玉米光鮮的外表下,輕而易舉就能躲過人們的眼睛。
“喜歡啃新鮮玉米,很可能在不知不覺中攝入黃曲霉素。”而根據實驗,一粒含100微克黃曲霉素的玉米,足以殺死一只雛雞。
就目前食用油也檢測出黃曲霉素一事,陳于稱,可能是食用油廠家,未能對大豆、玉米、葵花籽等原料施行嚴格的存儲措施,從而產生霉變。
據了解,除玉米、花生、大豆等谷物,其他一些農產品如油料、種子、調味品、發酵品、中藥材、酒類等若保存不當,都可能藏有黃曲霉素。
陳于建議消費者,不要食用久置的速凍玉米,要多吃綠葉蔬菜有益于降低黃曲霉素的致癌風險。
糧食:糧食在收獲、貯存過程中可能發生霉變而受黃曲霉素的污染。特別是在雨季,由于氣溫高和濕度大,易于黃曲霉菌的生長,此時糧食易感染黃曲霉菌,從而受到毒素的污染。玉米由于胚部體積較大,含水量多,滑玉12且胚部含糖較多,可供生長所需養分,所以在濕潤、溫暖處容易污染黃曲霉菌。
食用油類:由于花生易受黃曲霉素的污染,所以花生油中該毒素的含量相對較高。
鮮奶類:奶牛經喂飼受黃曲霉素污染的飼料后,其奶汁中會含有毒素。
魚肉類:給雞、豬、羊、牛、魚等喂養受黃曲霉素污染的飼料,其肉和內臟中可檢出有該種毒素。
其他蛋類:如雞飼料中污染有過量的毒素,滑玉12其產蛋中有該種毒素。